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
      中国散裂中子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高能物理研究所  
首 页 项目概况 白光中子源 繆子源 质子束 用户服务 文档服务器
 
当前位置:首页>束流扩展应用>白光中子源>CSNS反角白光中子源项目设计方案>共振中子成像系统
白光中子源
白光中子源科学目标和意义
          核数据测量研究
          高能中子单粒子效应
          共振中子照相
          探测器标定
国际上的白光中子源
          白光中子源发展简介
          国际上主流的白光中子源装置
CSNS反角白光中子源项目设计方案
          CSNS靶站和反角中子特征
          Back-n中子束线
          白光中子源运行模式
          中子束流特征测量和监测
          C6D6谱仪-俘获截面测量
          FIXM谱仪-裂变截面测量
          NTOX谱仪-全截面测量
          LPDA谱仪-带电粒子出射
          FINDA谱仪-中子阵列谱仪
          GTAF-Ⅱ&Ⅲ谱仪-全吸收Gamma测量
          GAEA谱仪-在束Gamma谱测量
          共有电子学和数据获取
          共振中子成像系统
项目进展和实施计划
          初期建设阶段
          中期建设阶段
          远期规划
代表性文章
合作建设团队及主要联系人
 
共振中子成像系统  

该共振中子成像系统在记录有无样品情况下中子空间分布的同时,利用飞行时间方法记录每个发生作用中子的能量。目前正在开发不同成像技术,其中,基于快门CMOS相机比较成熟,已开始应用于成像研究。它可以选择快门的时刻和时间窗口宽度,对中子共振峰位和非峰位处进行成像,从而比较出相应核素的成分贡献。另一个方法是基于事例记录的方法,要求探测器记录全能区中子的二维位置和时刻,难度较大,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研发。正在发展中的探测器有基于含硼微通道板(B-MCP)和闪烁光纤阵列。后者的技术路线中,通过采用较细的闪烁丝和长的飞行距离,使得中子闪烁事件在时间上分立,又能实现较好的位置分辨。多根光纤探头集束后即可实现具有能量分辨的空间分布测量,这种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CCD照相式中子成像方法。整个中子照相装置拟分两步实施,第一步采用液闪光纤阵列进行快中子照相,即针对MeV量级的中子能区,分辨轻核素的共振峰,第二步采用在闪烁光纤阵列中加入转换靶,将低能中子转换为带电粒子,从而实现对1eV-0.1MeV能区中子的测量并分辨中重核素的共振峰。

共振中子成像系统由白光中子源、准直器、样品台、中子探测器及其电子学读出系统组成,如下图所示(闪烁丝阵列方案)。为了满足单粒子事件的飞行时间测量,在CSNS加速器满功率运行的情形下,需采用只有0.2mm直径的液闪光纤探头阵列。

版权所有 ©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束流扩展应用